跳至正文

《白》:原研哉的设计美学

《白》

《白》是原研哉阐述自己美学理念的一本书,这里的“白”并非是指颜色,而是一种对“白”的感受,空白(Emptiness)一直是原研哉作品的标签,他担任无印良品(MUJI)的艺术总监期间,更是把这种美学概念融入品牌文化,并深入人心

相比于被国内几乎所有设计专业奉为经典,必读,同样是原研哉所写的《设计中的设计》我都更喜欢这本书。可能很多设计专业的读者会觉得读完后并没有获得多少设计或者其它“经验”的增长,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白》的内容是以比较文学性的方式写就,它更像“小品”和“散文”,而不是长篇大论或者在阐述设计的道理和原则。

我体会到的是作者对于审美意识与人日常生活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微妙联系的敏锐感知,当我回想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可能无法准确复述原研哉对白的种种解读,但他隐藏在看似散漫的行文结构背后的思考与论述逻辑还是让我印象深刻并觉得赞叹,即便抛开他身上“平面设计大师”,“MUJI”等一系列的身份和标签,光看文字本身我也会觉得作者是相当有修养并且博学的人,所以如果不抱着那么功利性的心态去读它的时候,我想任何人都会多少会被他文字所传达出的细腻情感和感知力所打动

《白》所谈论的内容看起来东拉西扯,联系不甚紧密(这反而是我喜欢的原因,因为这种叙述方式往往更真实的将作者彼时的感受和思考轨迹展现出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但也基本上围绕了“白”和“空”这两个主题

白:概念的抽离

书中有一个关于纸的例子说明原研哉是如何发现“白”的:白纸有无数种,有些平滑如镜面,有些看起来像鲨鱼皮一样粗糙,有些有着石膏般平整的表面,有些则有着蛋壳式的机理,有些闪亮如覆上了滑石粉,有些则银白如雪,有的白纸可能摸上去像阴天般模糊不清,看上去如毛毯般又软又厚,或随和或强硬,在这样的对比下白的深度就会被唤醒与显现出来,只用最白的纸其实反而不能够给人以更深邃的感受

原研哉以一种动态的眼光观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白”,“白”不再是一种颜色,它变成一种空的空间,含有“无”和“绝对零”这样的抽象概念,是某种时刻所存在的状态。“所以,我们是寻找一种感受白的感知方式。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意识到‘白’,才能开始理解‘静’和‘空’,辨识出其中隐含的意义,经过精心安排和设计,“白”能唤起人们各种细微的感受,当你试图去理解白的时候,需要把各种感受性一同理解。这种感受来自于“白”与其它空间,事物,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设计中的设计》对于这类感受的设计,运用,记录有相当多的案例与描述。

原研哉事务所为梅田医院设计的指示系统,选取了白布作为制作材料。他的出发点在于,尽管白布本身易脏,但是这种易脏的材质如果能随时保持干净,反而体现出医院具备最严格的卫生标准(这和高级餐馆会选取白色桌布是一个道理)。白布在这里成为了用来向用户快速传达信息的媒介

对照之下就不难理解原研哉的“白”究竟是如何从一种抽象概念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设计风格,“白”既是具象的,视觉性的,看过原研哉作品,或者经常逛MUJI的人很明显能感受到“白”在其设计中的运用;同时它又是“一种感受”,对所有对象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这是潜意识层面的,直到有一天,人们突然开始意识到,.‘白’已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似乎一种趋势和潮流竟已形成。

白:作为一种美学理念

《白》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原研哉在为他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寻找并建立一种根源,而这根源又与日本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息息相关。原研哉以与中国古代南宋文人画关系甚密的松林图和伊势神宫这两个代表日本古代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为例说明了“空”的理念在日本传统美学文化中的重要性。

“空”与“留白” 早就出现在日本的传统审美文化里,在日本水墨画的巅峰之作《松林图》中,长谷川等伯巧妙的用画面上的留白表现出雾霭中松林的美感,对松林实际上的描绘非常少,大部分都隐藏在了茫茫雾气之中。虽不可见但观者却能感知到隐藏在留白之中的景象,对氛围的准确捕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从这一点上来说,原研哉的“白”,就像柳宗悦的“民艺”。而同样的,所谓“白”和“民艺”这种词汇所包含的内容绝不是单纯的日本民族所传承的美学传统(明显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潮流以及相关理念的深远影响,设计语言更是显而易见的借鉴了现代西方所发展的设计范式),但却在今日成功成为了日本设计的代名词,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文化圈影响广泛

对照来看,原研哉所阐述的留白美学与现代主义设计中“少即是多”的理念明显是相似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在50年代為 Braun 設計的產品,外觀上留下大面積的白以及幾何造型,近乎挑剔收到極度乾淨的線條與留在表面的幾何形都有其功能對應,剔除過多的裝飾,將設計回歸到最單純的機能性,也是一种“留白”

《白》与原研哉所想要与上世纪冈仓天心,九鬼周造,柳宗悦,谷田润一郎等人所做的事一脉相承,是想不断发掘和建立一种日本所特有的美学观念,更重要的是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连接起来,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日本设计师与文人们无疑是成功了,我想这也是现代日本在各领域(建筑,工业,平面,电子游戏)涌现了如此多世界级设计师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中许多人的作品有一共同点就是,在运用了西方先进技术,设计理念的同时,展现了东方传统的审美情趣,并由此打动了西方世界的评论家们(王澍能得普里兹克奖,与此不无关系)

反思:中国传统美学意识的重塑

在民族意识觉醒的当下中国,也在不断提及文化自信文化复苏,设计界也在不断探讨传统文化的引入,以“国潮”为主题的设计也不断在涌现 ,但至今仍未出现真正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与产品。这其中有许多创新和商业的机会,但首先,必定要有如冈仓天心等人一般的先驱者,说明白中国传统的美学意识究竟为何,并能引起大多数国人的共鸣,“潮流”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这不是“考古”行为所能总结出的形式上的表现,有太多所谓文创产品,借用一些文化符号与视觉标识,就宣扬自己继承了传统。这样的产品是缺乏精神的,也自然就不可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懂得中国传统美学意识是什么,虚浮于表面罢了。而仅有的能欣赏和体会这样一种东方传统哲思,审美情趣的那些人,又是否明白如何将这种意识和精神融入产品呢?

传统文化意识已经在大众中泯灭殆尽的社会环境下,必定需先重塑一种符合社会人群认知,并仍“存在”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美学意识”,(与日本类似,这样的“美学意识”最后可能不再是纯粹中国传统的,它会结合其它国家地域的审美文化,但最终它将被视为“中国传统”而被大众所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建立设计风格,最终落实到一系列相互呼应的产品,而脱颖而出的或许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得益于中国逐渐提高的国际地位以及文化输出能力)的品牌,公司。

“师夷长技”的可行性

回顾中国自近代以降所发生的种种,都是在对传统“遗产”的不断摧毁,并不断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客观条件比日本差多了。而我自己去日本的感受就是,即使日本早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传统生活的环境和方式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残留。 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在京都闲逛时,下着小雨,恰巧路过大觉寺,树林掩映中看到高大古朴的山门,一位僧人正在清扫落叶,隔着长长的阶梯,让人不禁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描述的意境就是这样吧,而这样的环境,与京都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相隔不过数里。所以虽有“日本”这个先行者在前,却并非是能简单顺着其足迹走下去的。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便倡导学习西方,而经历二战,短暂的美国“殖民” ,同样接受了强烈的外来冲击,但日本人在传统文化重塑与运用这条道路上取得如此成就,乃至在世界设计文化圈成为了东方的代表者(这地位原本该为中国所拥有),确实是值得让我们敬佩一番的,更多的还在于引发反思:我们总以中国渊远流长的文化为傲,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未被传承,我们又该如何重塑继承于民族传统,又能融于当代社会生活,特别是新生代人生活方式的美学意识?